微风山谷

小胜凭智,大胜靠德。

一颗阴暗的心,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!

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 实现智力帮扶

2015.06.29 | 2152阅读 | 爱生活

   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、发展生产、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,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,改变穷困面貌。

    在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,这个问题似乎游离于很多人特别是都市人的视野之外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,约占农村居民的7.2%。“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,已进入啃硬骨头、攻坚拔寨的冲刺期。形势逼人,形势不等人。”

    2015年6月1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,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握时间节点,努力补齐短板,科学谋划好“十三五”时期扶贫开发工作,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向全国全世界立下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。

坚持智力扶贫 实现“扶智”与“扶志”结合

    扶贫先扶志,扶贫须扶智。通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,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;推广实用科技成果,提高扶贫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;加大对贫困子女就学的救助,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;加强基础教育,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式,推进智力扶贫,增强农村、农民自身“造血”功能,努力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。

    一是全力资助贫困子女学费进行教育帮扶。二是推进农民养殖种植技术培训,进行科技帮扶。

    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各地都已较为完善,免学费、营养午餐等措施更让无数孩子受益。但是,孩子初中甚至小学便辍学的现象在贫困山区并不少见,一些家长很早就带着子女外出务工。对于那些最穷的家庭来说,上学本身就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大开销。

坚持观念扶贫 实现“自力更生”与“外力帮扶”结合

    观念决定思路,思路决定出路。要坚持“双到”扶贫观念先行的原则,通过文化教育思想引导,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“等要靠”思维定式和懒汉思想,通过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,通过政策和资金帮扶支持,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,自励更生,增强农民致富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实现贫困户从“要我富”向“我要富”观念的转变。

    一是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“取经”,促进贫困户观念“脱贫”。二是协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推进贫困村党建扶贫。三是提升自身发展技能推进劳务输出,实现贫困户自我脱贫。

坚持项目扶贫 实现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结合

    产业发展是扶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要坚持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”,坚持立足帮扶村的资源实际,扬长避短,取长补短,采取“上项目、带农户”的思路以及“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”的产业化经营模式,大力发展和培育西林村烤烟基地建设,建立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帮扶格局,实现“输血式”帮扶向“造血式”扶贫转变,真正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。


 贫困农民需要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,更渴求政府给予他们决定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。 


概念解析:
“输血”式扶贫:一次性解决当下已经存在的问题。给你一笔钱,给你几件衣服、给你几斤粮食等等,帮你渡过眼下的困难。
“造血”式扶贫:通过扶贫能够让农民自己有能力扩大再生产。比如,帮你建一座工厂并使它能够运行起来,不断生产产品,不断获得利润。